- A+
一
马爸爸刚卸任大boss的职位,微信就把战火烧起来了。
最近微信搞了自己的花呗,暂时定名叫分付,预计今年四季度上线。
目前正处在和部分银行、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洽谈合作的阶段。
如果未来上线,再使用微信支付时,可使用“分付”先付款,然后在账期内还款,或分期付款都可以了。
前段时间,微信和京东联合,把京东白条引入到微信,小伙伴们已经能通过微信白条付款了。
现在看,微信并不认为这种合作模式是最好的,要自己下场搞了。
其实微信早就为此埋过伏笔。
年初的时候,微信就上线了微信支付分,对标蚂蚁信用。
它是基于用户的消费信息,还款、借款信息,个人身份特征,人脉关系等数据,使用特定的算法,算出来的分值。
按照规定,微信支付分大于550分就是优质用户了,就能享受各种免押金服务。
看下图,助理小六的微信支付分是653分。
通过微信支付,打来钱包窗口就能看到,如果没有这个选项,那说明你还没开通这个功能。
二
就在前几天,美团也上线了自己的信用付产品——买单。
如今仅限在美团点评适用商户处消费使用,还未完全开放。
也就是说,现在阿里、京东、腾讯、美团这些有消费场景的互联网巨头,都已杀入金融消费贷市场。
原本消费贷是传统银行的独食,是躺着赚钱的业务,现在互联网公司也来吃这块肉了。
要知道,互联网公司凭借流量、资金、场景三方面的优势,业务增长会远甩传统银行几条街。
但对普通人未必是好事情。
现在由于商业广告的不断洗脑,消费主义盛行,很多宝宝都是今天花明天的钱,短期消费贷用的很多。
前几天中秋节时有个段子:混的好的,花钱月下;混的差的,月下花钱;混的不好,花下月钱。
虽说是吐槽,但很能说明很多人信用透支较狠,负债很多。
据统计,浙江、上海、广东等地区的个人负债率都已超过60%,经济越发达,个人负债越多。
划重点,这就隐藏了很大的金融风险。
而且浙江监管局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,并且出手了。
最近浙江银保监局下发文件,严管个人消费贷款,用款累计超30万需查消费用途凭证。
也就是说,官方开始有针对性的管理对个人消费贷了。
三
要知道,个人加杠杆的主要方式就是短期消费贷款,这对消费增长并没有多大好处。
比如2017年居民短期消费贷余额增速,从20%左右翻倍至40%左右,但社消零售增速却始终在10%左右,甚至有下降的趋势。
这个统计数据,就很能说明问题。
为什么会这样?
很简单的逻辑。
对个人来说,长期借钱消费,会造成还贷压力增大,资金链变的更脆弱了。
长此以往,个人的大部分资金被用来还利息,那么用来真实消费的资金就变少了。
一旦还款不及时,个人信用破产,消费贷机构积累大量坏账,产生连锁反应,就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出现。
比如美国最近三次的经济危机,具体原因各不相同,但本质上都有个人杠杆在短期内快速增大的因素。
现在国家想要通过刺激消费,拉动经济增长。
一方面就要堵住个人资金通过杠杆进入楼市,另一方面就会管理消费贷的不合理使用了。
说白了,就是不让杠杆炒楼,不让个人大规模的借钱消费。
所以咯,类似于通过信用卡套现消费的小伙伴,以后的日子可能不会很好过了。
更直接点说,当下要量入为出,互联网大佬埋下的买买买坑,尽量不要跳了。
PS:你有超前消费的习惯没,留言说说了。